同传翻译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技术。因此,有一定的基本原则可以在翻译中遵循,以达到更加有效地完成口译工作。在同声翻译,特别是汉英同声翻译工作中,以下几条可以作为指导我们进行翻译的原则:
顺句驱动:在同传过程中,译员按听到的原语的句子顺序,把整个句子切成意群单位或信息单位,再使用连接词把这些单位自然连接起来,译出整体的意思。
这种翻译方法为 “ 顺句驱动 ” 。同传翻译是与原语发言人的发言同步进行的,翻译活动必须在原语发言人讲话结束后瞬间内(或同时)结束。
因此,同传译员要最大限度地在翻译过程中争取缩短翻译与原语发言之间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越小,译员记忆的内容就会越多,译出的信息也就越多。
英汉语的语序差别较大,要完全听明白原语语序、意义之后再进行翻译则很难跟上原语发言人。因此,“顺句驱动是英汉同传翻译的一个最大特征。”
随时调整:调整是同声翻译中的校译过程,是译员根据接受到的新的内容调整信息、纠正错译、补充漏译的重要环节。如英语中的时间、地点状语等大多出现在句尾,在使用 “ 顺句驱动 ” 进行翻译时,会出现译完主句,又出现状语的情况。
适度超前:同传翻译中的 “适度超前” 是指口译过程中的 “预测”技能。就是在原语信息还不完整的情况下,译员可能要讲的内容而进行 “超前翻译 ” ,从而赢得时间,紧跟发言人进行同步翻译。
不善用 “ 预测 ” 技能的译员很难做好同传翻译工作,因为在翻译过程中要是等到全部信息接受以后再进行翻译就不是同声翻译了。即使翻译能够进行下去,也是断断续续。听众很难接收到完整的信息。
信息重组:信息重组是同声翻译的总策略。初学同传的学员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译 “语言”上,结果经常 “卡壳”。因为英汉语的语言差别较大,要做到一一对应地进行翻译是很难的。
因此,在同传中应遵循译 “信息” 的原则。也就是根据原语的住处点在目的语中根据目的语的语言习惯重新组织信息。
合理简约:所谓简约, 就是同传译员在不影响原文主要信息传达的基础上对原文中出现的无法用目的语处理的材料或原文中出现技术性较强的材料,在直接译入到目的语中很难被目的语听众所理解的情况下而采取简化语言形式、解释、归纳、概述原语信息的一种翻译原则。
同传译员要根据听众的背景决定本原则的使用频率。如果听众对于所译内容比较陌生,译员对翻译中出现的术语则要最大限度的简约。
“忠实” 一向被认为是检验翻译的标准。但在同传翻译工作中,有时很难做到“忠实”于原文,有时虽然忠实于原文,却得不到听众的认同。
口译不同于笔译,可以足够的时间去构思、推敲,同传翻译要求译员在极有限的时间内对接受到的信息进行重组,使目的语听众了解原语发言人的讲话内容。
因此,在同声翻译中,对原语中的字、词、句有时候很难译得十全十美,译员要努力做到的是根据接受的词、句及语篇内容掌握原语发言人要传达的主要信息,同时用听众很容易理解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
也就是在翻译过程中,要做到整体“信息等值”。 同传翻译是各种翻译活动中难度最高的一种翻译,并非人人都能胜任。在国际会议那种紧张环境里,译员要能不间断地边听边译,是很不容易的。
要学好这样的技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英语的听说能力要强,英汉两种语言的语音、语调要好,要思维敏捷,反应快,对国际问题有兴趣,知识面要广。
随着国际交流的急剧增多,大型国际会议对高素质的同传翻译人才需求极大。而目前的同传翻译员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对外交往的需要。